新闻中心

未被疫情影响的早餐店,为什么生意仍然不好?真相扎心了

【2025-02-25】

未被疫情影响的早餐店,为什么生意仍然不好?真相扎心了

疫情影响有多严重?

国内看不出来,而国外的累计确诊累计死亡的数据,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:

很多在国内生活的人,只感受到了经济的压力和生活带来的不便。

可为什么有些不受疫情影响的早餐店,却仍然生意不好了?

是因为没钱消费了吗?可早餐对人们来说是刚需;

是附近上班的人变少了吗?有的公司新开,有的公司倒闭,其实并没有变少;

那会是什么原因呢?

其实,各行业在内卷

内卷是这两年的网络流行语,说白了就是过度竞争。

你这边开个早餐店,生意不错是吧?

过一两个月,道路对面就新开一家店。

你还没法说什么,只能更卖力的吆喝,与之前的顾客更好的保持联系,再送点小菜,以此来维系感情。

这还不算高级的玩法,有的店在营销上算是玩出花了。

今天包子出点新品,比如出个排骨馅;

明天做个西红柿鸡蛋馅;

后天来个排骨馅,不管你喜不喜欢吃,各种新奇的馅一推出,传统馅的包子顿时就失去光彩。

第一步是出新品

第二步是做个会员体系,充值xx送xx,让你只在他家吃早餐,甚至会专门用企业微信拉群,在群里办各种集赞免费吃、点赞第几位免单之类的活动,只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多来吃早餐;

第三步是上架美团、饿了么外卖,让你在家也能点餐,全方位覆盖你的生活;

第四步是做品牌,一家店生意红火,趁热打铁在另一个好的地点开个分店,慢慢扩张。

这四套组合拳下来,传统包子铺的客源顿时被截流了一大半,还没什么太好的办法,只能凭借味道和感情来维持生意,多难!

为什么这么多店在内卷?

因为入场的人越来越多了啊。

实体门店虽然受影响,却是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
只要模式合适可复制,店面完全不需要自己全天监管,作为一份“睡后收入”来说,实体店是一个很好的收入来源。

疫情下,按理来说人们都不敢开店了,可现实不是这样。

一方面是,有很多一线城市返乡就业的高薪人才。他们在二三线城市收入直接腰斩,于是选择开店让自己有额外的收入。

返乡人会套用在一线城市的营销经验,通过直播、短视频、图文等各种形式为门店增加曝光量,当地经营的门店完全不是对手。你这边还在老实卖货,另一家新店突然来了一大波被短视频吸引来的顾客,这就只能吃个哑巴亏。

另一方面是,现在线上的生意竞争更激烈。许多行业的线上获客成本甚至达到800元/人,这种投入大,产出大的生意,一年下来发现也没挣多少钱。一旦收入不稳定,投入还要持续,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。

而且各类信息获取难度逐渐降低,以前创业全凭别人带。

以餐饮行业为例,网上各种美食的教程随处可见。甚至专门有博主用食品添加剂制作各种食品,以反讽的方式揭秘三无产品的制作工艺。几十秒的短视频,就能见识到一些“美食”制作的内幕。想当年,这些内幕都是一些老板不外传的秘方,一份秘方就能卖个几万块钱。

现在想开店先在网上找信息和资源,然后直接投钱,门槛顿时骤降。



这么说起来,传统经营的门店就没有破局方式了吗?

做好资金规划,长期经营

办法还是有的,但要坚持。

不管是哪个地方,人们更偏向于选择附近的老字号。

经营时间长,说明味道很好,认可的人较多。花样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,但长期来看,人们终究会选择老字号的店面。

还是以早餐店举例,如果是属于投资性质的门店,大多数员工是外雇的,今天偷点懒,明天从店里拿点东西回去,老板很难监管,一旦服务或者质量出点问题,靠解雇是无法挽回门店口碑的。

所以外雇员工的店,长期开下去的很少,那些经营个半年一年就转让的店,大多是这种投资性质的门店。


要想开的时间更久,除了口味和服务上的比拼,还有就是资金上的规划。

资金是很重要的一点,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点。

从前期的门店租金、装修、人工成本、食材成本等方面估算,如本金不够可从银行办理贷款周转。在同业竞争到一定水平时,该扩张门店就扩张,该宣传就宣传。商业讲究商机,谁先抢到谁的优势就更大一些。

储备一些资金用于防止同业竞争,是属于资金规划的合理范畴。

很多商家始终舍不得花这部分钱,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投到营销上,也不知道效果怎样。但如果被竞争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意,那么一定要果断决策,避免时间拖得越久,自己越不占优势。

最后想说:

现阶段的生意不好,大概率是被卷进了竞争中。哪怕线下门店不抢市场份额,也不要忘记了,还有线上的竞争。

人们消费习惯在改变,竞争对手明面上是街对面的早餐店

实际上,可能是外卖里的早餐店在竞争;

也可能是某个流行的饮食观念,让传统高碳水的早餐不再具备吸引力;

又或是最近火起来的一些早餐锅,让早餐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。

新时代,对手不会以传统的方式出现,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如果营业额有所下滑,记得多与老客户聊聊天,没准哪句话就能点醒蒙在鼓中的你